梁健林在<有话直说>专栏中写的“叶公好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是一篇非常难得的精辟短评。
在这个龙蛇不分的年代,像叶公那样蛇假龙威招摇撞骗的混混儿,有如过江之鲫,肆虐社群,祸害良民。梁健林对这种社会现象,特别是对一些“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借健林语)的披上人皮的走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真是大快人心。
星洲日报的<有话直说>,是一个拳拳到肉的专栏。这些日子来,面对许多重大社会课题,哪些没有机会行使发言权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心中一直想讲的话,都由<有话直说>的个别作者们,在专栏中淋漓尽致地畅所欲言,所引起的回响,有耳共闻。虽然有不少大人先生们因感觉到自己“中了一拳”,暴跳如雷,但是,他们若能体会作者那份爱之深责之切的感情,同时明白评论的出发点是对事不对人,即或有时涉及个人也是因事而起。这样,或许他们就会豁然释怀,不再兴问罪之师了。
我非常喜爱“短评”这种创作形式,它短小精悍,触面广,距离近,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一击即中,十分乾净俐落,不像写小说,要讲究结构主义,布下天罗地网去捕捉一个题材,太累了。不过,“短评”的内容往往会受到时间和空间以及字数的约束,小说则能突破时空两限,自由发挥,而且具有较持久的震撼力。
说起我和“短评”的渊源,可要追溯到五十年代末期了。那时候,新加坡有一份<新报>,由名报人黄科梅先生主编,走群众路线,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报刊。曾出任新加坡部长和驻英国专员的易润堂(黄科梅先生的女婿)、已故名记者吴锡,和后来新加坡星洲日报多位杰出编辑及记者,都是<新报>出身。记忆中<新报>封面版的“短评”,每期评时事三或四则,小文章大课题,深入浅出,针针见血,深受读者欢迎,我就是其中追之若狂的读者之一。
后来学人舞文弄墨,诗歌、散文、戏剧、影评和大块头的时事评论,无所不及,但都溃不成军,交不出好货;唯对“短评”情有独锺,虽说不上有什么成就,涂涂写写,多年来竟是不能罢手,以致今天还在卖弄风骚,连自己都难以置信呢!
1 条评论:
我有一个建议。我觉得文章是跟时间起关系的,请尽可能把文章发表的日期或成文日期附上,以免读者旧文当新文读。谢谢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