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到无锡不游寄畅园,等於没到过无锡。这句话其实并不夸张。当年乾隆下江南,饱览江南风光之后曾慨叹“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这“惠山秦园”,就是寄畅园。不止於此,乾隆回京之后,由于对秦园佳景念念不忘,特聘园林名匠在万寿山东麓仿建一座“惠山园”。但是,据说乾隆看来看去,像是像矣,毕竟不真,总觉得和秦园大异其趣。此园后易名“谐趣园”。
看乾隆对寄畅园那种著迷程度,不到寄畅园一游,无锡真的是白来了。
寄畅园之所以称为秦园,因它乃北宋著名词人秦少游的后裔所建。无锡秦家,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簪缨望族,祖孙五代人之中,有十名进士点了翰林。大事扩建园林的秦氏后人是秦耀,他是在盛年因党争被解职回籍,还被举发侵占库银一万五千两被定罪,获释后郁郁寡欢,将其愤愤不平的情怀寄予山水之间,用了七年时间在寄畅园建立二十个景点,每景题诗一首。这些景点是:嘉树堂、清响斋、锦汇漪、清御、知鱼槛、清川华薄、涵碧亭、悬淙涧、卧云堂、邻梵阁、大石山房、丹邱小隐、环翠楼、先月榭、鹤步滩、含贞斋、爽台、飞泉、凌虚阁、栖玄堂。我在这里列出所有景点名称,是因为其寓意超超玄箸,且独具一格。其中涵碧、卧云、环翠、飞泉和凌虚称,常为楼台亭阁用以命名,耳熟能详。
秦耀罢官之后,除寄情于山水,亦埋首于诗书,尤其对王羲之诗作颇具心得,“寄畅”两字就是取自王诗《答许椽》:“取欢仁知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读此诗而知其意,秦耀取“寄畅”为园名,显然是以涧漱之清白和松竹之高洁自喻,并表示不会因丢官后的冷清处境感到失意,反而在畅赏山水间自得其乐。
我们游园时,见到不少诗章、匾额和对联,皆出自清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御笔。原来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这一百年间,两位皇帝十二次下江南,每到无锡必游秦园,并留下手迹。
寄畅园的每个景点,巧夺天工,各有千秋,写起来都能自成一章。秦耀的玄孙松龄后来聘名师改建寄畅园,去芜存菁,减除二十景中一些景点,加建七星桥、美人石和改筑悬淙涧成为今日著名的八音涧,引泉水注入黄石堆成的长长涧谷,发出各种清脆的不同声响,空谷回音,像一首悦耳的乐曲飘荡在空际,把你团团包围起来,令你陷入美丽迷惘的遐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