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往往严分好人坏人,但君子与小人其实是大多数的普通人,处于中间地带,至于处于两极的圣人和恶人,只占社会极少数。在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中,小人一定有生存空间,君子能够独善其身,小人也能够自得其乐。普通人都有寻常的七情六欲,未免犯点错误,甚至做一些大家认为那个的事情,只要小人不伤害别人,便不应受干预。君子若觉得某些事情不道德,自律便可以,不能以道德观念来攻击小人。”
以上是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易中天,在不久前一次讲座中发表的经典说理。充满恕道 。
易教授最近以点评<三国>名噪一时,有“学术超男”的称号,与有“学术超女”之称的<论语>专家北师大教授于丹分庭抗礼,风靡中国大陆整个学界。不过我总觉得这“超男”、“超女”的称谓,有“突然冒起”的意思,就像时下流行歌手,来得快可能去也快。这对治学严谨卓越有成的学者来说,似是有些不敬。
我第一次知道易中天和见其人闻其声,是前两年在凤凰台胡一虎主持的<纵横中国>节目里。他经常受邀担任嘉宾,与复旦中文系教授葛剑雄,还有前北大美术系教授王鲁湘等人参与各种文化课题的讨论。他的博学多才和思路敏捷,加上旁征博引,妙语如珠,经常赢得现场观众满堂采,电视机前的观众则更不必说了。哪时候,他在学术界的名气还没有今天的如日“中天”,现在他的学术讲座从国内排到国外,排期满满,要请他再上凤凰台恐怕不“易”了!
我在前文引述易教授的一段话,只是想说明我对“小人”这个角色的个人体会,同时表达我的一些不同看法。
在我的职场生涯中,接触过的形形色色各种小人,其奸诈、狡狯、前人后鬼、放冷箭、造谣生事、含血喷人、抛香蕉皮、发匿名信、聚狐群、结狗党、在企业里拉屎、逃避承担.........等等,这类胚种可以说是除了善事,几乎是无恶不做 ,做无不绝,而且还自鸣清高,摆出一副“圣人”姿态“自得其乐”。这种败类,滋长于所谓的“文化领域”为数还不少,为害也最大;比起市井真小人,他们还要下三滥得多。你能想象这种小人能心存慈悲“不会伤害别人”么?
我当然同意易教授所说的“君子和小人其实是大多数的普通人”、“君子能够独善其身,小人也能够自得其乐”。不过,我觉得易教授说的“只要小人不伤害别人,便不应受干预”,而且“不能以道德观念来攻击小人”,这话值得商榷。
在我的认知中,天下没有“不伤害别人”的小人,这应该是可以肯定的,不然就不成其为小人了。他们的“自得其乐”是“伤人取乐”。小人之能得志、之能当道,皆凭陷害忠良得逞,不用不正当手段伤人,就无法满足自己隐藏着的私欲。史上累累记载,触目皆是。如果都“不应受干预”,不鸣鼓而攻之,则天下不乱者几稀。
小人的特点:一是好浮夸,如汉·刘向所说:“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二是不诚,不讲原则,不择手段,你以诚相待,他表面上和你虚与蛇委,转个身就在背后放冷枪,还说要替你找出枪手。《礼记》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虚妄)。”;三是擅于背后算计他人且幸灾乐祸,战国·公羊高曰:“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其嘴脸可鄙之极;四是喜溢美,古人曰:“见利向前,见害退后,同功专美于己,同过诿罪于人,此小人恒态,而大丈夫之耻行也。”(《仕学正则》);五是极势利,倚强凌弱,见高捧见低踩。善于钻营,善于“把握时机”,拖人下水,非我同类,不得超生。宋·程颐曰:“君子之心,欲人同其善,小人之心,欲人同其恶。”
如此小人,岂有不伤人之理。不干预,不打击,就是姑息、就是纵容。这不应该是我们的社会文化。
2 条评论:
顾先生口中的小人不会是眼看《东方日报》流失员工在那里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那批“正义之士”吧?
网络名记者芳驾光临,小客栈篷荜增辉。栈主这厢有礼了!
拙文副题"欢迎对号入座",意指各方小人只要自认身份契合,勇气可嘉,皆可从容就位。我没有特定对象。
当然,我有预留三个首席位子给三位曾经在报界服务的老朋友,只要他们静极思动,我立刻会敦请他们入座。
我并没有影射谁的意思,我的脾性和光头Raja Putra有些相似,喜欢手握笔杆(不是马来短剑)在地狱门前和对手决斗。
诬蔑不是我的本行,也不是我的习惯。
东方员工流失,有其主观因素;若有所谓“落井下石”,是客观现象。这是我对因果关系的哲学理解。“正义”概念有时很具争论性,我不觉得适用于孤立事件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