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些经常穿梭在国际航线间的客商来说,第一次踏入北京机杨大厦,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难以相信自己正置身于一个国家首都的主要航空站中。
北京国际机场给我的印象,就像二十年前的台北松山机场。平凡的建筑,窄小的空间,昏暗的通道,和夜班机零零落落抵达时的一片冷清。因为是在夜晚,并不清楚它在白天的忙碌情况,也无法周围浏览,一窥全貌。不过,可以肯定地说,它绝对不是人们想像中的金璧辉煌的“庞然大物”,充其量只能说是朴实无华的“小康之家”。也正因此,它给我们带来一份由绚烂归于平淡的温馨。
听说为了赶上现代化,整个航站正在施工扩建中,以后的新面目会是什么个模样儿,唯有拭目以待了。
在办理入境手续之前,我们被引进一座颇具欧洲风格的圆形大厅,我国驻北京使馆官员依斯干达和另一位同事,就在厅上等候我们。他乡见国人,不免有一番喜悦。在依斯干达安排之下,我们不必经过“红色通道”,全部行李免检,由“绿色通道”出关,节省不少时间,真要谢谢依斯干达。
在机场逗留期间,我一直在寻找一幅曾经引起举世注目的“裸女画”。这是一幅描绘中国少数民族女性的瓷制壁画,因为其中有一个裸体画像,前几年批判“精神污染”几乎掀起另一场文化革命运动的时候,此画首当其冲,被当局下令加以“包裹”,不得示众,一时成为世界各地报章杂志竞相报道的“花边新闻”,这幅壁画也就在一夜之间成为“名画”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之风,它又重见天日。可惜我遍寻不获,始终缘悭一面,后来才知道,它原来是在机场餐厅里头。
随着最近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一批中青年油画家成功举办了中国第一次全裸体艺术作品展,中国艺术界在美学上的归原,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虽然官方对这类作品的展出仍有强烈的批评,但是从中美院正副院长亲自参与和带动展出的事实看来,大势所趋,方向已定。相信类似“包裹裸画”的闹剧,今后是不会重演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