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0日星期二

看画、听筝,访林绿谈比较文学

林绿简介:
原名丁善雄,马来西亚旅台学人,1939年出生於柔州昔加未,祖籍海南文昌。修完中学赴台,毕业於台湾国立政治大学西语系,成为首位获得我国教育部“东姑阿都拉曼奖学金”之华裔学生,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继续深造,考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台湾国立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副教授,同时是一位著名诗人和翻译家。
其著作有:一、文学评论集(论文集)二、隐藏的景(论文集)三、林绿自迭集(诗、散文、文学批评)四、十二月的绝响(诗集)五、手中的夜(诗集)六、覆信(诗集)七、森林与鸟(散文集·与赵晓君合著)八、蔷薇花(散文集)九、西海岸恋歌(散文集)十、秋舞(与王润华合译)十一、美国成语大辞典(校订)十二、历史的研究(翻译,汤恩比原著)。
编有:“这一代的诗歌”、“郁达夫选集”、“许地山选集”、“夏沔尊选集”及“女作家丛书”一套。



从前年冬天到今年夏天一年多当中,和林绿在台北相聚有六次吧,每次短则一周,长则十来天,我们几乎是天天见面,谈中学时代的生活、谈记忆里的“少年维特烦恼”。谈他的留学生涯和爱情故事、谈他的婚姻和美丽的幻灭、谈音乐、画和文学,有些时候,我们竟也忧国忧民,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喋喋不休,彻夜不眠!
每一次相聚,都发现他在思想上有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很难形容,只觉得他越来越莫测高深,很玄,也很禅;我只能说,他似乎已经晋入升华着理性的感性世界,又企图从感性的发酵中催生一个新的理性世界。
在我看来,那是思想上一种至高的意境。
没有人会相信,他现在正潜心於作面,而且准备开画展。我知道他在美国西雅图华大念书的肘候,从名师学过筝,但不曾听说他能作画。
那天到天母,说好要上小山东老乔的田园酒馆喝生啤酒,他忽然要我先去家里看他作的画。他说,我如果失去成为他的“第一个看画人”的机会,是很可惜的事。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很自信、很认真。直觉告坼我,在这门艺术上,他一定又付出了一番心血!
踏进他家客厅,我一下子就被那几幅乍看并不起眼但却具有强烈的美的震撼力的油画所深深吸引,我终於从他的诗的领域,进入他的画的领域,而且真个为能够成为第一个看他的画的朋友感到十分满足。
林绿的画,无论采色、布局、思想,皆以诗入画,也就是通过抽象的手法,把诗写入画中,完全不同於一般画家,抒情意味很浓。他画一幅“中国的山”,很反传统,一般人画山,画面大多留白,他则全部泛黄,而且是冲击的黄色,山本身是深紫色,笔触有很浓的石刻味道,他显然是要用山来表现中国民族的坚毅精神。
另一幅“黄昏的不安”,深绿的画面,中间横以小山一座,绵延至右边,山顶群树起舞,他采用较深暗的色彩,制造一种不安宁的境界,教人心绪紊乩如飞花!
其他几幅如“孤独的三重奏”、“白日梦”、“寂寞之旅”,除了“白日梦”是以动感表现写实之景、馀者皆用作者意念中之景加以表现,侧重於强调哲学和美学上出神入化的意境,用句浅白的活说,就是“画中皆学问”。
我是在林绿弹奏的悠扬筝曲中,沈缅在如梦般的画境里。一曲“泣颜回”,叫我心中翻腾不已!“平沙落雁”接着带来一片苍茫和无奈。我理解他抚琴时的心境,他自己也说过,这些日子,他是在双重标准的生活中追求大澈大悟。我却无意间在他的琴声里,窥探了他在感情上隐藏的另一面,算是得来不费功夫。
许多次相聚,都不曾请他聊聊他所专长的比较文学。用“聊聊”这两个字,是因为比较文学是一个大题目,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而我要他说明的就只是比较文学的一般概念和历史背景、流派和学术价值。
那天看画、听筝之后,彼此都雅兴大发,不上老乔的酒馆了,索性留在家里喝酒,也就趁这个机会,我们以座淡方式打开关于比较文学的话题。
以下是我根据自己处理这类题材一贯作业的方法加以整理发表,由於邮递往返的不便,原文未经林绿过目,若有疏漏和错误,我自行负责。
访谈答问--关於比较文学。
问:据我所知,“比较文学”在大学里开系的历史并不很长,在亚洲各国的大学,至少在我们马大和邻国新大(现已改为国大)的文学院,就未曾开设这个学系。你是否可以和我们谈谈,“比较文学”到底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它是如何产生的?
答:“比较文学”说来话长。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国家以上的文学比较。因为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所以产生了比较。「比较文学」这个名称,沿用迄今,也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用此名词的应该是法国人卫勒曼,他于1827年在巴黎讲学时,取了这么个名称Litterature Comparee。不过,在大学里正式成立比较文学系却是近数十年的事。以美国来说,它的历史大约只有二十年吧,而且仅限於较著名的大学才开得起这个学系,因为比较文学既是两个国家以上的文学系的研究,大学里就必需先有许多文学系才成,如中文系、英文系、法文系、德文系、俄文系等等,如此才能相铺相成,比方说美国的学生研究比较文学,他们可能选择英美文学与法国文学的比较,中国学生则可能选择中国文学和英美文学的比较,我所从事的就是中英美文学的研究。像这样的规模,当然只有较著名的大学才有了。
问:可以不可以告诉我们,美国的大学,有那几间设立比较文学系?有什么特色?作为比较文学系的研究生,必需具备那些条件?
答:美国有两千多间大专院校,开设这个学系的大约有十多家吧,如我念的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哈佛、耶鲁、哥伦比亚、普林斯顿、史坦福、印地安那、依利诺、威士康辛、芝加哥、密芝根、普度、奥立冈、加洲大学柏克莱总校及洛杉矶分校、南加大等等。
特色是这些大学都如刚才所说的设有许多文学系,比较文学系的学生,可依据自己的背景能力,选择两个系上课,以建立对所探讨国家文学之了解,进而从事研究。当然这些学生也得上比较文学系本身所开的课,如比较文学理论、翻译研究,以及其他比较文学的专题。换句话说,比较文学的研究生,必须具备两个国家语文的能力,通常大学当局都要求学生通过四国语文的考试,始能成为博士候选人。
问:任何一种学科的研究,都有一定的范围,比较文学既是两个国家以上的文学之比较,它的范围一定很广吧?
答:法国的比较文学大家迪格亨(Paul Van Tieghem)曾把比较文学列了七个范围,分为一、文体和风格的研究;二、题材,典型和传说的研究;三、思想与感情的研究;四、影响的研究;五、文学源流的研究’六、文学媒介的研究;七、文学类同的研究。
事实上,比较文学可以说是没有范围的,你可以研究两国文学中的任何相同、或不同的现象,譬如各国文学中对季节的处理,对某种生存环境的反应,对死亡的态度,对爱情的看法、表达……等等,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同时,比较的文体不限於小说与小说。诗与诗,你可以拿诗与小说比较或戏剧与诗比较,只要能建立比较的课题就可以。在时间上亦无限制,现代与现代,古代与现代,都可以比较。
问:比较文学有没有流派之别?如果有,请你说明它们的背景异同。
答:比较文学兴起於法国,后又蓬勃於美国,因此有法国派和美国派之分。
所谓法国派,就是注重文学历史的研究,因为欧洲大陆在文化上息息相通,彼此交流密切,法国派的学者无形中遂提倡或把注意力集中在彼此之间的文学渊源上,也就是说,法国派的传统是研究欧洲各国作品之间的关系,如一个作家在别的国家引起的影响,或一个作家的作品的素材源放另一个国家。换句话说,法国派的比较研究不是美学的研究,而是不同国家作品、作家之关系与影响之类属於“文学历史”方面的探讨,这一类的研究注重於“作品的传达之方式”的范围,这包括了传送者、接受者、媒介者、翻译者、翻译作品、作家或作品之成功与影响、主题、思想、文体、典型之影响、题材来源等。就是说,偏重於国与国之间的“血缘”关系。
美国派则不同。美国派反对法国派的研究方法,认为这对文学作品的评估与欣赏没有多大的价值。美国派由受了“新批评”学派的影响,把文学批评带进文学史里面,注重作品本身,而非作家或作品之间的渊源。美国派注重分析与探讨作品本身之异同点,其比较研究是多方面的,如我刚才提到的不同国家作品中对季节的处理,对某一环境与状况之反应乃至作品之结构等等。因此可以这么说,美国派是分析的、批评的。这是属於美学的比较。法国派则属於历史的事实收集。
问:比较文学在学术上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呢?
答:刚才说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两个国家以上之文学作品的研究,一方面是研究不同作品之关系,另一方面也包括了其他知识与信仰,诸如艺术、音乐、哲学、宗教等。简单地说,也就是一方面是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同时也是文学与其他有关之人类表现(艺术、哲学……等等)之比较。
从这个意义看,比较文学的研究在促进人类的了解上大有助益,因为它为我们对别的国家民族的文化活动及思想信仰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人类彼此了解愈多,也就愈能和平共处,比较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即在於此。
问:我读过你翻译的一部汤恩比的<历史的研究>,你怎么会对这本书发生兴趣?它和你所研究的比较文学会有关系么?
答:汤恩比的<历史的研究>,是公认的二十世纪经典之作,我对它有兴趣与我刚刚提到的比较文学在促进人类了解与和平共处的意义是一样的,我在<历史的研究>的序文中曾说过,人类最可怕的事莫过於战争,因为战争是摧毁的力量,令人灭亡。而要避免战争,自莫过於彼此了解,产生感情,有了感情,战争的局面就可以大为减少。历史与文学一样,正是可以提供人类认识对方的机会。历史并不是一般人想像的年代、年号、及一些事实的记录而已。汤恩比的<历史的研究>事实上是世界文明发展史,内容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包括了政治、文化、经济、宗教、哲学、艺术及文学。这样的一部巨著价值不凡,我们读了<历史的研究>,会发现每一个国家的文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说是同类的不同样品。而历史上的教训、也正可以作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熟悉了历史,一个理性的、和平的、秩序的的世界是可期的。
问:最后我们谈谈你的讲学生涯。你目前在师大英语研究所开授的是那一些科目?出国十多年,你是否有意回来马来西亚为培育高等教育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答:我在研究所开的课略有伸缩性,并不年年相同,已开过的科目是:比较文学方法,中西文学批评比较,浪漫主义诗歌,维多利亚时代诗歌,自然诗、颂诗、挽诗及十四行诗研究,二十世纪英美诗等。
说到回国效劳,有需要的话,当然是义不容辞。不过,由於一直在国外工作、对国内大学的具体情况知道不多,如果回来,能够先担任一两年客座,我觉得会比较好。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