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1日星期三

食在无锡

写了二十多篇,快到尾声,我还没有真正谈到“食”在中国,对於我这个老饕来说,实在说不过去。可是,话得说回来,在到达无锡之前,除了南京中旅社假丁山宾馆宴请的一席道地江苏菜领尽风骚之外,其他的都表现不出“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民族特征,尤其是在北京颐和园听鹂楼吃的那一席“皇帝餐”,有色无香,味同嚼腊,每个人都脸无表情,怀疑会不会是出错了“太监餐”,不然恐怕是溥仪吃的“落难皇帝餐”吧?像这样窝囊的“食”路历程,真是不写也罢。
来到无锡,局面可就完全改观了。第一个午餐,我们就尝到无锡的地方名菜“肉骨头”。你可不要将它和我们的“肉骨茶”相提并论,两者的差别,不可以道里计。无锡肉骨头其色深褐,肉烂而不稀,骨酥而不粉,香味四溢,沁人心脾,引人食欲;它咸中带甜,油而不腻,嚼之再三而其味不变,十分爽口。
据说无锡三凤桥“慎余肉庄”的肉骨头,最是有名,每天一出锅没多久就售罄,不预订还不容易尝到呢!这家老字号有自己的调制秘方,且是日日烧制,积以多年的老汁,当然有其独特风味了。
洋人有句话:“The nearer the bone, the sweeter the meat”,无锡人也有句俗话:“好肉出在骨头边”。到底是谁先有此发现,已无据可考。不过,无锡肉骨头是从这句话中得到灵感而发展开来,应该无可置疑。至於那些坊间流传故事,说是济公和尚来到无锡的南禅寺,创制了肉骨头,就当作是笑谭好了。
秋风起,蟹黄肥。秋天到无锡,赶上大闸蟹盛产期,岂能不大快朵颐。在无锡三十六小时,数一数,我们每个人吃了五只肥硕无比的大闸蟹,甚么胆固醇过高,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煮熟的大闸蟹,壳红如胭脂,剥开来,膏黄如金,肉白似玉,正如《红楼梦》诗云:“螯封嫩玉只只满,壳凸红腊块块香”,令人馋涎欲滴。饱尝之余,这才明白为什么唐人卢纯会说“四方之味,当许含黄伯(肥蟹)第一”了。
本来想尝一尝“太湖一宝”的银鱼,此鱼鱼身浑圆洁白,长度在一寸至两寸之间,晶莹娇美,双目鲜红如丹砂。“椒川银鱼”、“金丝银线汤”、“芙蓉银鱼”和“干炸银鱼”,都是无锡人喜吃的家常菜。我因为听地陪讲故事,说相传太湖的银鱼是孟姜女的泪水化成的,一时兴味索然,那里还能咽得下喉。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