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这位读者留下的帖子,这简直就是一篇精采的评论文字,我迫不及待的立刻把它转到主文版面,好文章一定要和大家分享。
他把毒奶生产的全过程,从收奶、加工、分类到成品上市流程的每个细节都曝光了,给我们上了一堂宝贵的中国食品工业课。希望这次的惨痛教训,能给中国食品工业界一个当头棒喝,在危机中找到契机,提高中国食品的安全系数,质量把关滴水不漏,让每个人都吃得放心。
我先讲一下,收奶的过程。
奶农的牛奶由当地附近村镇的奶站化验收集,按品质高低,分等级付给奶农钱。品质的指标不外乎PH值,蛋白质,干物质这几项。然后由奶站(当然是私人老板的)用罐装车混装后运到工厂,由工厂取样化验,测算指标,同样按品质高低,分等级付钱给奶站老板。
不知道大家没看出来没有?有没想到这种操作模式会出现什么问题?有人说了,不是"天然牧场"、"工业化收集"吗?有,的确有。但是我只能说:兄弟,你很傻,很天真!奶农想多赚钱怎么办呢?简单啊,掺水啊。那掺水指标降低就卖不上好价钱怎么办?简单啊掺****啊。
那么,奶站想多赚钱又怎么办呢?简单啊……。奶站的奶是从各个散户收来混装到罐车的,其中一家的突然变质了,怎么办啊,全车都倒掉吗?几十吨一罐车的奶,蛋白质低了怎么办?干物质低了怎么办?PH值低了怎么办?有的牛病了打过抗生素怎么办?有的牛催奶打激素怎么办?奶站当让然自有妙方。
话说回来了,奶农那点手脚能瞒得过奶站吗?奶站那点小玩意儿能瞒得过工厂吗?如果我说,奶站不知情,工厂不知情。都是"不法奶农"干的坏事,全国人民要把矛头指向奶农批判。那我可就真的很傻,很天真了。
作为工厂,我们从来不拒收奶,因为我们知道,一件东西是要充分利用的,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价值,获得最大的利润。我们分罐储藏,最好的奶,供到车间做(发酵型酸奶或搅拌型酸奶),因为不是好奶做不出来;其次,做纯牛奶,高钙奶之类的;再差的奶做花色奶即花生奶,早餐奶等。还有那些发酸的奶怎么办呢,当然不能倒了,做酸性乳饮料,就是广告狂轰乱炸的,女人小孩都喝的'优*革'。这是本公司最大的利润所在,一盒奶的成本,还没有哪个包装盒值钱。还有那种臭的熏人的奶怎么办呢,简单,做冰琪淋或冰棒味道最好。还有那些又臭成粘稠状的怎么办呢,做奶粉。当然这叫工业粉,它自有用途(制饼干),不是装袋子就上市场的那种。
我们有全球最大最先进的立体式仓库,媒体都赞扬过,可是你就没想想这快速消费品,生产出来就要卖的,搞那么大仓库什么用?酸性乳饮料越存放味道越好。那有人问了,生产日期怎么办?简单啊,提前打一个月,你也许不信吧,因为在你心目中那是小黑工厂做的事。那又有人问了,市场上卖的岂不是过期奶?我就这么告诉你吧,你手中那盒奶就是过期一周了,你喝也没问题。因为你所买的奶是UHT超高温灭菌液态奶。关于UHT超高温灭菌乳到底有没有营养,我不想再说了,因为这个涉及到某人在某年为中国提出的一个口号,我们正向这个口号迈进,别管你喝的是什么奶,反正是牛奶。
有个广告,中国某企业已经是这种超高温灭菌乳全球产销量第一,难道是那些乳业发达国家真的比不上我们了吗?其实是人家不生产这种乳品了。这笑话有点冷是吧。那有人说了,我们以后喝高端奶吧,广告都说想过有品位的生活就喝那种奶。是啊,那奶是贵啊,贵的东西就好啊,那奶蛋白质高啊,高,实在是高,这一点澳大利亚人都服我们啊。
真实案例看三鹿奶粉背后的KB的行业潜规则,目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三鹿奶粉事件。
作为一个可能的知情者和懂点化学的人,我也来谈谈我的观点:1、媒体也好,厂家也好,国家质量监督也好,还是在忽悠大家,为什么我敢这么说,因为三聚氰氨根本不可能直接加入牛奶中,三聚氰氨的市场售价并不低,奶农不可能不计成本,比较麻烦;那为什么媒体,厂家,国家质量监督要异口同声的说是不法之徒加入了三聚氰氨,其实就是为了掩盖一个更可怕的事实,那就是加入的其他毒性更大的东西,说穿了就是尿素,尿素作为一种便宜的农家化肥,真是经济实惠的"好添加剂"。2、为什么要加尿素,因为各乳品公司收购鲜奶,测试的标准主要是奶的蛋白质含量,说穿了就是氮的含量,尿素作为一种最普遍的氮肥,由于它独特的分子结构,记得好象是两个氮分子配个什么我忘了,氮的含量当然高了,混入奶中,提高氮浓度,价格自然也卖得高了;、尿素怎么转化为三聚氰氨的,很简单,奶粉的生产过程就是将鲜奶放在封闭的高温环境下,然后采取喷雾的方式直接转化成粉状就成了奶粉,而尿素在高温下会产生变化,变化成三聚氰氨,OK,有毒的奶粉就这样产生成了。
最后,我再谈谈我怎么知道这些内幕的。前几年,是01年还是02年,我记不太清楚了,在办理一件带B社会性质的案件时,他们主要罪状之一就是把持我市某区的牛奶收购市场,长期以次冲好,我们在办案中就了解到,他们在牛奶中加入尿素、少量食用油,然后加大量水(良心好的加自来水,不好的就直接加池塘或者田里的水),最后用专用的搅拌机进行搅拌,一批蛋白质浓度高的鲜奶诞生了,但最后几个犯罪分子都翻供,说他们这种做法是普遍的,并不是他们发明的,后来我们专门去天友了解,确实如此,他们对牛奶收购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根本没有比较有效的检测措施或者是因为收购站点太多,没有精力和金钱来负担这么大的检测开销,所以对广大奶农的行为基本采取的是默认,奶农收购牛奶,就普遍存在此类现象,所以三鹿事件的发生就是必然的,而且这次三鹿出了事,全国其他所有奶制品企业都保持沉默,没有一家跳出来指责,什么原因大家看了我说的牛奶,你们敢喝吗?
2008年10月22日 下午2:4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