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章回小说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午门”。当龙颜大怒猛喝一声“推出午门处斩”,就什么都完啦!所以,游览北京紫禁城从“午门”进入的时候,我们之间都以“小心人头落地”这句话互相戏谑,有人还高举相机对正“午门”两个字拍个不停,以留下“惊心动魄”的记录。
由 于旧小说没有交代清楚,后人以讹传讹,多数人都以为京城“午门”之前,就是斩首之处。有些古装历史片和电视剧,在拍摄皇帝下令斩人的镜头时,还特别布置一个城门背景,在城门正中顶端书上“午门”两字以营造气氛呢。
其实,皇帝斩人并不在“午门”前,而是在离城相当远的菜市口,这是陪游的吴宗玉副教授告诉我们的 。
“午门”也可以说是朝廷的象征。朝官被逐出“午门”,就是被罢官,不一定是斩首。
紫禁城的“午门”是开在南面的正门。它分别有五个门道,清朝律例规定,中门是皇帝专用道,文武百官走东偏门,宗室王公走西偏门。至於东西两个拐角处的左右掖门,平时是不开放的;在大朝的日子则不同,文官走东掖门,武官走西掖门,桥归桥,路归路,分得一清二楚,不得逾越一步。
“午门”的位置就在故宫的中轴线上,它左右两边的城墙往前延伸,正好形成一个“凹”字。城上有五座楼阁,所以也叫“五凤楼”。据说,“午门”城楼正面楼阁本来设有皇帝御座,每逢征战凯旋归来,皇帝都会御驾亲临在城楼迎接班师回朝,接受战利品和俘虏,同时赐宴犒赏三军,典式隆重。“午门”正楼左右两侧,还设有“钟鼓廊”,举行朝会或庆典的时候,钟鼓大作,响彻城池。
每天,来自海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都是通过“午门”进入紫禁城,参观宏伟绚丽的宫殿建筑群,和丰富的古代艺术、工艺品。它每年为国库带来的门票收益,是一笔不赀的天文数字。如果以前有人形容“午门”是一道“死门”,那今天的“午门”可是一道“生门”了。
“午门”外广 场,,像罐头 沙丁鱼一 般挤满了 下客的游览车,,几无转身之地。周围的个体户贩商,生意兴隆,应接不暇;窜走在人群中的黑市贷币掮客,手中拿着大把人民币,公开招徕兑换,只要是外币都照收不误,汇率往往在官价一倍以上,令人瞠目结舌。比方说,马币一百元兑换人民币外汇券(外国人使用的官方货币)是一百三十元左右,“午门”的黑市兑价却可得人民币二百五十至七十元之数,这是一位掮客在广场上截住我时开的价码,使我怦然心动,若不是小黄在身后提醒“莫犯法”,我想我已经和他成交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