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0日星期二

爱情目标

这是一个从创世纪到世界未日的话题。托尔斯泰说过,有一千对男女,就有一千种爱情。它没有固定的公式可以求出绝对准确的答案,它的传递和表达,含蓄地说,就是“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琚”;干脆和直接的表现,就是互相回报一句,“我爱你!”和热烈的拥抱。不过让我再说一次,你千万别期望爱情品质能够等同,那是不知情为何物的人的一种奢想。
赵宁和三毛最近在一个《问情系列讲座》中VS上了,提出各自的爱情观。赵宁认为唯有“柔情似水”(我在今年接受悄凌访谈时曾经强调)的爱才能长流,且能在流经沃土的时候发芽滋长;三毛则认为爱要“热情加火,但必须要有方法使它“焚之不化,烧之不死”。
这似乎是“水火不相容”的两种见解,可是,中和之下,我觉得反而“完整”了。依我看,柔情和热情的内在共性,那种并立的完美,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爱情目标。赵宁和三毛其实是殊途同归的最佳搭配。难怪主持对谈的蓝心湄会说:“我觉得你们两个很配,你(赵宁)应该娶她!”。
我不明白人们如何理解柔情和热情,在我来说,我是强烈要求它在成熟度上臻於完善。爱情毕竟是在两性互相吸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感情,有著本身的特点,这些特点祗能在成熟阶段被突出和受保护。欠缺成熟,就会沦为苍白的泛情主义,而呈现在爱情生活中的色彩和感受,以及所表现的“柔”与“热”,也就显得毫无生气了。柔情若成死水,热情化为灰烬,还有爱么?
我说的成熟度,必须从生理上,心理上和对群体生活的适应能力三个方面来看待,任何一个三缺一,都是一种缺憾。这之间许多人都忽视对群体生活的适应,而把爱情非常个人化地孤立起来。其实,远的不说,就家族成员和邻里的相处关系而言,它有时对爱情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往往会令人彻夜难眠。这个“普遍现象”是没有人会否定的。 所以我说,可以柔情,可以热情,但必须达到一定的成熟度——这样,在听到有人叫“你去死!”的时候,就会活得更快乐。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