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字写于07年7月1日。没有即时发布,是因为它经历一段耐人寻味的旅程。我会在适当的时刻加以说明,相信读者们会很有兴趣知道。第一段“正如钟廷森所言”这句是完稿之后隔两天在报上看到他的发言、为了加强自己的论据后来引述的。
李光耀关于新加坡工业流向柔南特区会造成新加坡严重失业问题的谈话,成为马来西亚各语文报章的头条新闻和朝野话题,自是意料中事。我想这也是李光耀所期待的效应。没有人会否定他是一位忧患意识强烈的杰出政治家,但在他过去管理新加坡的经验中,公开向彼此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的马来西亚邻居坦陈新加坡参与依斯干达特区的发展可能面对之种种隐忧,而且选择新加坡唯一的马来文报章,以专访形式来传达这个信息,似乎非比寻常。在我的认识中,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绝对不是李光耀的性格。因此我觉得他这番言论正如钟廷森所言,是一种“诚意的试探”,也就是所谓的投石问路。另方面我还觉得,这其中隐含着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的动作。
柔佛州政府发展柔南特区的鸿图,关键在于能否成功吸引大量外资参与,带动新兴工业和科技产业以及周边消费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在情在理,它当然不能把新加坡投资者完全拒诸门外,但正如李光耀所担心的,由于柔佛州巫统的异议,新加坡投资者必须评估他们的到来是否真正受到特区的欢迎。
历史因素造成柔佛州巫统长期以来对新加坡保持某种戒心,这是无可韪言的。从“沦为经济殖民地”到“特区自由通行等于放弃领土”等等这些论调,不难使人怀疑可能都是针对新加坡的参与而发;此外,中央政府一再强调,拟议中为发展特区和新加坡政府组成的部长委员会“没有决策权”,也就是说“主权在我”并没有改变。这种种迹象说明,中央政府在新加坡参与特区发展的课题上,态度还是比较慎重的。当然这并不等于会拒绝新加坡的参与。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李光耀说的新加坡公司移师柔南特区,将会使新加坡面对严重的失业问题。这会成为事实吗?我存疑。我们都知道,新加坡建国以来,由于土地和天然资源匮乏,在经济发展上受到各种不利条件的制约,他们必须自力更生,谋求突破困境,奠定持续发展的稳固基石。在精英政府的领导之下,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转型。他们朝着知识经济领域的方向迈进,智慧型脑力密集产业已经取得可观成果。金融中心、医疗中心、高等教育中心、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资讯工艺中心、尖端精密仪器生产基地、高科技工业园,甚至还在最近引进包括赌业在内的休闲中心和首创的夜间一级方程式赛车。这些在政府精心管理和细心呵护之下的优质产业,可能转移到柔南特区么?答案当然是NO!再说,到今天为止,支援这些产业的人力资源,新加坡还有赖于外来人才的输入呢。我只能同意,在新加坡逐步被边沿化的电子加工业和机械装配工业一旦转移,或会造成失业问题,但面临失业困境的将是数以万计的目前在新加坡工作的马来西亚人,不会是大量的新加坡人。
此外,李光耀提到香港工业转移去深圳的例子,我觉得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1991年到2005年这15年间,我分别在香港、深圳和江西南昌三地工作,往返三地非常频密。既见证了97年香港的回归,也目睹了香港许多 中小型工业向中国南方城市和珠江三角洲一带转移的情况。这些转移的厂家,其中大部分是纺织、成衣、染坊、塑料、电子加工、食品和包装业等。转移的主要原因是香港缺乏劳工,加上香港环保政策逐渐收紧,厂家与其投入大量资金改善环保条件,不如转移到环保政策较宽松而且劳动力密集的内地,既可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开拓内地市场,同时在出口方面享受退税优惠。这些厂家的转移并不是造成香港失业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他们在香港雇用来自内地的合法与非法劳工本来就为数不少,大部分来自内地的劳工会随着工厂的转移回流)。回归前后期不明朗的前景,加上国际金融旋风的袭击,香港经济陷入谷底,引发楼市崩盘、股市下挫,服务业一蹶不振,这才是那几年香港失业数字增加的真正原因所在。之后在“富爸爸”中国的强力支持和香港人发奋图强之下,香港经济快速复苏,始有今日气势如虹的局面。
李光耀当然了解我国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欢迎新加坡参与依斯干达特区发展是不容质疑的。他刻意在讲话中巧妙地作出比喻说:“回教党反对首相的决策是一回事,但当柔佛州巫统领袖也采取同样行为时,新加坡投资者就必须认真考量这种态度何时会改变,以及他们是否真的欢迎我们在特区出现”。这些说词,明眼人都看得出他无非是想透过我国首相要柔州巫统明确表态。隔天副首相纳吉和柔州巫统领袖的高调正面反应,就说明了这点。姜还真的是老的辣!我的看法是,李光耀这次发表的言论,与其说是在提醒或劝谕新加坡投资者在投资柔南特区的时候要小心行事,毋宁说他是在为新加坡投资者扫除障碍,为他们争取更好的投资优惠。从他最后的几句话中,我们已见端倪。他说:“新加坡仍给予依斯干达特区支持,因为它惠及两国”。他还说他相信在更广泛的观点上,两国能互相从彼此的经济成长中受惠。可以这么说,他的深谋远虑和分寸拿捏得准,在区域政治家之中,确是无人能出其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