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官们喜孜孜地宣布政府原则上承认北大清华中文系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这“皇恩浩荡”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北大清华各科系的学术成就,世人有目共睹,它们所授予的学术资格,早被世界各先进国家高等教育机构评估定位。我们後知後觉,到今天才挑一个中文系来“原则上承认”,我觉得其中的政治议程远超学术资格认可的意义。
新闻报导中同时提到公共服务委员会鉴定外国大学资格的程序繁杂,还需要有关大学提出申请云云。这说明了两个事实:一,所谓承认北大清华中文系,不过是给两大中文系毕业生开了公共服务(当公务员)之门而已;二,如果北大清华当局不主动提出申请,这“原则上承认”可就遥遥无期了。
就我所知,无论是在国内或国外,绝大部分选修中文系的年轻学子,都是醉心于中国文学,抱着发掘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宝藏的理念经过深邃思考而“从容就义”的。因为“中文人”的出路非常狭窄,寸步难移;不说中文靠边站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就说中国大陆和台湾“中文人”,在大学、中学甚至小学教书,几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其他在中文平面和电子媒体施展才华的,当然也大有人在,不过由于今日媒体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精通中文”已不能满足媒体工作的要求,除了具有观察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人文学养,媒体从业员在政治、法律、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可或缺。因此“中文人”就业选择的局限性更是可想而知了。
我在前面用了“从容就义”这句成语来形容“中文人”,是褒扬他们能够在做学问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完全抛弃功利主义包袱,不问出路,勇往直前。「教书有什么不好?」、「五千年文化的延续和发扬光大难道不重要?」、「薪火传承中断了怎办?」一位中文系学生和我谈到“个人前途”的时候,提出了发人深思的问题。让我十分感动!
这些中文新鲜人的文化坚持,令人非常吃惊!他们之中不少选择到中国继续深造,首选是北大中文系,次选竟然不一定是清华中文系,而是复旦、浙江、南京、北师等其他几家大学的中文系。
在他们眼中,清华中文系虽然创建于1926年,尽管曾经在中文系执教的明星级学者有陈寅格、闻一多、朱自清、刘文典、俞平伯、浦江清、王力、杨树达、陈梦家、张清常、沈从文、王瑶等这些顶尖人物,朱自清还主持系务长达十六年之久,师资阵容鼎盛堪称一时无两。但在1952年院系调整的时候,清华中文系突然宣告停办,可谓“风光不在,往者已矣”。一直到1985年复建,到2004年中文系才渐成规模。因此对哪些一心响往中华文化的海外中文人,吸引力不大。
我在网上浏览了一下。清华兼收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实行的是“以文为主,文理结合”式教育,课程内容包括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软科学和交叉科学,这些学科在中文系本科170个总学分之中占了25个学分,而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40个学分之中,<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就占了14个学分。其他还有体育4个学分、外语12个学分。这些课程加起来占了170个总学分中的55分。这主要是因为清华中文系的培养目标在于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除了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还要有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相较之下,执着于纯中国文学的殷殷学子,宁选中国文化殿堂的北大或中文系根基扎实的百年学堂上海复旦大学(复旦前身震旦学院创办于1902年),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说回来,清华中文系在继承和发展会通式教育传统方面,还是相当成功的。令人鼓舞的是,我在网上看到,清华中文系去年以全系第一名毕业的竞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学生,她目前继续在清华攻读硕士学位。为学在人,清华是另一座聚宝山,选择清华中文系,未必就会空手而归。话题转回政府“原则上承认”北大清华中文系这码子事儿。我不禁要为杨邦尼哪句“谁在乎?”高声喝采!个人以为,只要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不被诚实地纳入国家教育源流,不能由下而上固本培元,多元民族教育政策继续付诸阙如,政府承认再多的外国大学中文系,也不过是舍本逐末、弃近求远,“虚幌一招”而已。全国60间华文独中的地位,独中统考文凭,争取官方承认望穿秋水,数十年弹指间;且不说增建华文小学,就连华小被批准搬迁都被视为大恩大德。我们情何以堪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